椪柑是原产我国的宽皮柑桔良种,至少有1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主要分布在北纬20°~33°,海拔100米以下。性喜光照和高温,耐干旱,对冰冻严寒抵抗力弱。全国著名的椪柑(芦柑)产区为福建省的漳州市,其中心产地永春县年平均气温1707~21.4℃, ≥10℃的年积温为6984℃,积温高,无霜期长(320天),所产果实含糖量高(11~13%),含酸量低(0.5~0.8%),口感甜,是南亚热带高温地带的典型产区。而衢州椪柑经近100年的栽培和选育,则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特有品质,为中亚热带北缘椪柑的典型代表。在我国现有的两本椪柑专著《椪柑栽培技术》(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和《椪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金盾出版社,1996年)中都论及衢州椪柑产地、主要品系、果实品质和生长特点。
1、生态环境优越。衢州市地处钱塘江源头,森林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0.9%,境内有国家级钱江源森林公园、紫微山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古田山自然保护区。衢州市水资源总量为98.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688立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水源总体质量较好。2003年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都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降尘年月均值未超过省定标准。全市周空气质量状况以“优”为主,年空气质量状况为“良好”。据衢州市环境检测站2002年对一品红公司、钱江源果业等柑桔基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的检测表明,这些生产基地的土和灌溉用水所测项目以及空气中各项指标均达到《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8407.2-2001的要求。
2、气象条件良好。衢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6.3~17.3℃,≥10℃的年积温5152~5508℃,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1781.7~2118.6小时, 年均辐射量每平方米4566.2兆焦耳,为浙江省辐射高值区。平均年降雨量1542~1763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82%。全年气候具有“春早、秋短、夏冬长”之特点。 为椪柑生产适宜区。
3、果实品质独特。由于秋季气温下降快,衢州椪柑在11月下旬采收,采摘后即进行贮藏保鲜。衢州椪柑与漳州芦柑(椪柑)比较,具有自己特有的品质:(1)元旦至春节前后为食用最佳期;(2)汁多味浓,肉质脆嫩;(3)具有清香,入口余味好;(4)果皮橙黄色,有光泽,鲜艳美观;(5)耐贮藏。果实采摘后即用万利得、施保克、九二0等防腐保鲜剂处理,在阴凉通风处发汗后失重3%~5%后,进行塑料薄膜袋单果套袋贮藏。一般在普通民房中可贮至翌年的3月底;通风库贮藏,可贮至翌年4月上中旬,好果率达90%以上。
文化背景
1、深厚的柑桔文化底蕴
衢州柑桔生产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具有特色的柑桔文化。宋代名臣赵抃(衢州籍)《和范御史见赠》等3诗中写有橘;著名诗人陆游在《柯山道上作》中留有“午酌金丸橘”之句。元代郑元祐《送毛彦昭归三衢》诗中有“碓舂白粲连滩响,橘熟黄香压树低”的描述。自宋至民国,现知反映衢州柑桔的诗词有50余篇。《徐霞客游记》详细记叙衢州柑橘盛况,“衢州多橘”给其以深刻印象;郭麟《江行日记》载“衢州民皆树橘”。古籍典著中记述衢州柑橘的,除《水经注》外,元时有《王祯农书》,明清时有何乔远《闽书》,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凌登名《榕城笔记》,衢籍周召《双桥随笔》,及《花镜》、《本草纲目拾遗等》等。志书中,不但自明天启《衢州府志》至民国《衢县志》的19部府、县志中有柑橘记载,且《明一统志》、《全国地理综要》、崇祯《吴县志》、《清一统志》及《民国实业志》等中也有。这些弥足珍贵的记载,是衢州柑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衢州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印证。
解放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衢州柑橘文化更趋繁荣。反映衢州柑橘的诗词书画、散文特写、戏剧歌舞、影像照片等广泛涌现,其作者,既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有科技人员,也有农民。1989年后,在中央台播放的,有电视剧1部,电视专题片2部,其中《椪柑的故乡—衢县》,在中央电视一台神州风采栏目中播出。整理出《乾隆罚戏》等民间故事,反映了护橘的乡规民约,又从中引出“一品红”、“金匾”等品种品牌来历,耐人寻味。橘乡笔会、椪柑诗会,宣传了橘乡新貌。举办了多年的椪柑节,使柑橘文化与柑橘经济紧密结合,丰富了衢州柑橘文化的内涵,提高了衢州柑橘和衢州市的知名度。《衢州柑橘志》1997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发行。衢州与三省交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我国南宗孔子家庙所在地和围棋的发祥地,其文化底蕴深厚。
2、发展沿革及近况
衢州椪柑最初由衢县航埠镇一桔农于1909年前后在上海购食椪柑带回种子繁育,并经多代栽培选育而成,早期主要分布在沿衢江两岸的平地上,发展缓慢,1949年较集中栽培的仅2公顷。20世纪50~60年代实生椪柑一度发展到600余公顷,但由于是实生栽培,种后7~8年才投产,其幼龄期生长旺盛易受冬季寒潮低温冻害,产量一直低而不稳。
70年代初改实生为枳砧嫁接椪柑获得成功,衢州椪柑早结丰产优良特性得到发挥,尤其是在丘陵地带栽培的嫁接椪柑,其产量和品质均优于平地栽培的椪柑,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在红壤丘陵种植区域迅速扩展,产量快速上升,1989年面积发展到1.2万公顷,产量12.1万吨,成为衢州柑桔第一主栽品种。至1999年全市已拥有椪柑面积1.9万公顷,产量39万吨,占当年全国椪柑总产的20%,占全省产量的66%。鲜果产值达4.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18.7%。
衢县是衢州椪柑主产区,1984年衢县椪柑面积2710公顷,产量1万吨,面积和产量都跃居当时全国的首位。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果品质量日益提高,1995年经中国农学会等单位的评选,衢县被命名为“中国椪柑之乡”。1997年和1998年,经国家工商局注册的“一品红”牌椪柑被分别授于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品牌”和本省“浙江名牌”产品奖。至1999年衢县椪柑面积达到1万公顷,产量22.7万吨,分别占全市椪柑面积、产量的56.6%和58.2%。 “一品红”牌椪柑2001年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认定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浙江农业名牌产品,2002年获中国(浙江)柑橘博览会金奖,2003年获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一品红”牌椪柑2003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6500吨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一品红果业公司10000亩椪柑基地2002年被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2004年,“一品红”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衢州市圣德果业有限公司的1000亩椪柑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圣德牌椪柑被评为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8000吨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柑桔试验场“钱江源”牌椪柑2000年获“中国特产之乡农产品交易会”名优柑桔评比铜奖,2002年获浙江农业博览会优质奖,中国(浙江)柑橘博览会金奖。
由于衢州椪柑的最佳食用期在元旦至春节前后,自1984年浙江省对椪柑购销价格放开以来,鲜果产品畅销不衰,销售价格比当地其他柑桔品种高出40%~60%,衢州桔区出现发展椪柑的热潮,椪柑鲜果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黑龙江、陕西、河南和吉林等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并批量出口俄罗斯、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入90年代中期,全国柑桔销售已出现结构性饱和,衢州椪柑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椪柑中的“大路货”出现难销售的局面。衢州椪柑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名牌战略,果实品质和商品化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衢州椪柑文化沉淀
宋代名臣赵抃(衢州籍)《和范御史见赠》等3诗中写有橘;著名诗人陆游在《柯山道上作》中留有“午酌金丸橘”之句。元代郑元祐《送毛彦昭归三衢》诗中有“碓舂白粲连滩响,橘熟黄香压树低”的描述。自宋至民国,现知反映衢州柑桔的诗词有50余篇。《徐霞客游记》详细记叙衢州柑橘盛况,“衢州多橘”给其以深刻印象;郭麟《江行日记》载“衢州民皆树橘”。古籍典著中记述衢州柑橘的,除《水经注》外,元时有《王祯农书》,明清时有何乔远《闽书》,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凌登名《榕城笔记》,衢籍周召《双桥随笔》,及《花镜》、《本草纲目拾遗等》等。志书中,不但自明天启《衢州府志》至民国《衢县志》的19部府、县志中有柑橘记载,且《明一统志》、《全国地理综要》、崇祯《吴县志》、《清一统志》及《民国实业志》等中也有。这些弥足珍贵的记载,是衢州柑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衢州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印证。
品牌建设
衢州椪柑建成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衢州是 “中国椪柑之乡”,柯城区被农业部定为“浙南闽西粤东柑橘带示范县”3个示范县之一。2012年,全市柑桔面积3.53万hm2,柑桔总产量66.7万t。椪柑是我市主栽品种,面积2.15万hm2,占全市柑桔总面积的60.9%;产量40.3万t,占全市柑桔总产量的60.4%。衢州椪柑鲜果品质优、耐贮藏,销往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畅销东南亚国家。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柑桔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1999年起率先推动了柑桔"三疏一改",2009年起实施减量提质行动, 2012年开展示范区建设,实行“四个”结合,即把示范区建设与与柑桔产业转型提升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国家出口柑桔质量安全示范区、打造衢州椪柑的区域品牌相结合。首先进行基地建设和技术改造,将不适合种植柑桔的低洼地、风口及高海拔桔园实施退桔还经(林);全面推广三疏一改技术;在示范基地推行病虫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反光膜覆盖增糖和设施越冬完熟栽培技术;培育新型经济主体,建设出口柑桔基地和精品柑桔基地。
目前,示范区建设是以现有7家衢州椪柑专用标志使用企业为建设主体,开展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工作。具体为:柯城区柴家柑桔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10000亩)、柯城区澳林奇柑桔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1500亩)、柯城区华墅乡后王坂柑桔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750亩)、柯城区新澳利水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1200亩)、柯城草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600亩)、柯城兴航柑桔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708亩)和衢江区耀飞柑桔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1200亩),合计种植面积15958亩,年产衢州椪柑近4万吨。
2013年4月25日,质检总局科技司领导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验收组专家一行来到衢州,对衢州椪柑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进行了现场验收,对示范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当场通过了考核验收。据了解,该示范区是全国首批通过考核验收,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减量提质效果明显
示范区结合垦造耕地、低丘缓坡开发和农业“两区”建设等有利时机,加大淘汰品质差、效益低、易受灾的“三低”桔园的力度。至2012年底,全市椪柑桔面积2.15万hm2,比2008年减少了14.7%。示范区通过科学合理选择药剂配方,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合理确定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期,推广黄板和杀虫灯等柑橘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数量,衢州椪柑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并开展国家出口柑桔示范区建设(已于2012年11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考核验收),参与建设主体32个、建立出口备案基地38个、面积6万亩,品质有较大提高。示范区通过出境果园注册登记的6家主体,出口衢州椪柑地理标志产品2.16万吨,其优良品质已逐渐为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者所认可,果实出口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带动了其他基地扩大出口。2012产季全市衢州椪柑出口总量8.0万t,比2008年翻了5番多。
二是经营主体逐步成长
通过示范区建设,全市培育柑桔类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6家,带动全市椪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户18.5万。
三是产地知名度不断提升
在浙江电视台、农村信息报、衢州日报、衢州电视台等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向公众和消费者展示衢州椪柑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树立产地整体形象。柴家牌等衢州椪柑屡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各级农博会金奖、浙江省十大名果等称号。在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2012年初,市柑桔产业协会建立了衢州柑桔网,开设衢州椪柑(地理标志产品)专栏,向公众介绍地理标志产品知识、宣传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力地促进椪柑出口东南亚市场,提升了衢州椪柑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据统计,2012年柑橘产季6个示范基地的衢州椪柑合计产量3.97万吨,其中出口2.16万吨,成为龙头型出口生产基地,带动相关企业(合作社)的衢州椪柑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销售,全市衢州椪柑共计出口8万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36亿元。由于大量出口,拉升了本地收购价,均价比同类产区提高0.39元/公斤,全市桔农仅此多增收1.56亿元。同时柑橘出口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2011年产季柑桔出口提供了3000人就业机会,发放工人工资4000多万元。
衢州椪柑知识
1、摘要
衢州椪柑是浙江的名果,有“亚洲宽皮橘之王”的美称。
2、概况
椪柑属芸香科,亦称蜜橘。宽皮橘类。浙江地方名果,有“亚洲宽皮橘之王”的美称。主产于衢州市衢江两岸。果形较大、端正,呈高扁圆形,油胞突起,橙黄色,有光泽;果皮较厚,松脆易剥;囊瓣肥大,脆嫩爽口,香气浓郁,汁甜味鲜。较耐贮藏。含糖、柠檬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生食与制罐均佳。
DB33T 906-2014 衢州椪柑生产技术规程
衢州市柯城区柴家柑桔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柯城区澳林奇柑桔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衢江区耀飞柑桔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后王坂柑桔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柯城区新澳利水果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柯城草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柯城区澳林奇柑桔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衢江区耀飞柑桔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后王坂柑桔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柯城区新澳利水果专业合作社
衢州市柯城草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