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吴茱萸,又名吴芋、吴萸、茱萸、吴于,自汉晋开始就有种植。“樟帮”药业始祖、丹术医药家、道教灵宝派始祖葛玄于公元202年到樟树阖皂山采药行医,开辟百草园,种植茯苓、沙参、乌药、吴芋等二百多种药材。因当时樟树属“吴”,以属地命名为“吴芋”。“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公元1611——1671)顺治初年入樟树阖皂山落发为僧,在阖皂山经营药圃,把许多野生药物变为家种,如土茯苓、菊花、紫苏、射干、白术、吴芋、八棱麻等。他在茅茨前后编竹为篱,种药养花,四时不绝。他还研究药材的炮制,亲自进行试验,撰写了《药地炮庄》一书。吴茱萸经樟树药人的提纯复壮,摈弃“大花”、“小花”的弱点,现形成药性药理都具有独立特色的“樟树吴茱萸”。它气味浓、色泽绿、颗粒饱、药性好,富含挥发油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以及吴茱萸酸和多种生物碱。其果柄、梗、叶、根皮也可供药用,《神龙本草经》、《本草纲目》列为上品。
从1972年以来,樟树市(原清江县)开始规模化种植吴茱萸,到2000年已有面积1.8万亩,为此国家科技部把樟树吴茱萸列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产业支柱项目之一。现有面积15.7万亩,年产量11770.5万公斤,产值200175.5万元。种植药农6千余户,户均收入4万多元。
(一)品种
樟树吴茱萸
(二)立地条件
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沙土和油沙土,海拔不超过1000米、耕作土层深度大于30厘米,pH值在6.0-7.0之间微酸性至中性的山地、丘陵、平坝向阳处。
(三)苗木繁育
扦插育苗繁殖,或伤根分蘖繁殖。
(四)栽培管理
1. 定植时间:冬季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均可栽植。
2.栽植密度:3米×4米,亩栽56株。
3. 修剪:以冬剪为主,冬剪和夏剪相结合。以通风透光和最大限度地扩大光合面积为原则,修剪成外圆内空,树冠开阔,通风透光,矮杆低冠的自然开心形的丰产树型。
4. 土肥水管理:基肥在采收后至翌年春季萌芽前结合深翻进行,以有机肥为主,施肥量≥3000kg/hm2。追肥在萌芽前、萌芽后、花芽分化期和果实膨大期进行,氮、磷、钾配合,施肥量≥750 kg/hm2。雨季及时排水。
5. 采收与初加工
采收:7月底,当果实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尚未充分成熟时即可采收。选晴天,用剪刀将果穗剪下,不要折断果枝,以免影响翌年产量。
制干:将采收的樟树吴茱萸当天摊放于铺垫物上,在阳光下自然晾晒或烘干。烘干时要求温度不得超过60度。
6.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樟树吴茱萸商品药材外观形态呈五棱扁球形,直径2.5~3.5mm。表面暗黄绿色,粗糙。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不开口,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 5室,内无种子。气芳香浓郁,味辛辣刺舌而苦。
2. 理化指标:
樟树吴茱萸中有效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物质,其中主要药效成分为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总含量≥0.15%;水分含量≤13%;重金属总量≤35mg/kg;农药残留量符合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NY/T 393-2000 的要求。
3. 安全要求:
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